permanent exhibition

常設展 -B1 信仰と祭儀

臺灣原住民族的泛靈信仰

位於B1 信仰と祭儀之區域3

  臺灣原住民的信仰屬於「泛靈信仰」(animism)觀念。所謂「泛靈信仰」是指不以單一的神作為唯一信奉對象的信仰。每個民族對於神靈、祖靈、亡靈或其他的靈都有不同的指稱用語,臺灣原住民各族當中對神或靈的指稱較為普遍的用語如下:泰雅族的utux、賽夏族的havan、阿美族的kawas、布農族的hanitu、鄒族的hitsu、排灣族的tsumas、魯凱族的toaomas、卑南族的viirua、雅美(達悟)族的anito等。各族的語彙所表示的神靈觀念不盡相同。
  薩滿(shamanism)或是靈媒術(spirit-mediumship)是以「泛靈信仰」為信仰基礎的法術行為,臺灣原住民大多數的族群都有存在具有與神靈溝通的超能力的人,他(她)們可以為人治病、傳達神靈的旨意、判斷吉凶或施行巫術儀式等等,其中以卑南族的巫術最為發達。另外,各族皆可見到與信仰有關的占卜儀式,如鳥占、夢占。其他較為特殊的占卜如排灣族的壺占、卑南族的竹占、賽夏族的水占等等。依占卜的結果,而衍生出各種禁忌,制約著族人的行為。
  從前以農耕狩獵為主,族群間相互爭戰的時代,原住民的信仰與日常生活緊密地結合在一起,最能夠結合人們對神靈信仰情緒的莫過於各部落的慶祝收穫的儀式,這是一年當中最重要的活動,無論哪一族都一樣,對於作物的收成、狩獵豐收、打勝仗或年度的交替時節,各有不同主題的祭儀活動。各族群依照其社會組織的特質而產生各式各樣的儀式型態。 如:泰雅族的祭儀一定伴隨著「共祀集團」(泰雅語gaga)而進行;布農、鄒、賽夏是以氏族為單位的社會,阿美、卑南、鄒族有年齡階級的組織,排灣、魯凱族是有身分階級的社會,依不同的儀式,其指揮運作的權力也會隨身份轉移。這種種祭儀活動,可證明原住民信仰世界的多樣性。
  原住民的信仰歷經了日治時代政策上的限制,加上光復後生活環境急遽的改變,西洋宗教的介入後,原住民祭儀中的信仰成份已大為減低,然而在像豐年祭這一類的祭典活動時所表現的族群意識,卻具有新的時代意義。
       獵首習俗是南島語系各族顯著的特徵之一。直到上世紀初期為止,臺灣原住民仍然保有此一習俗,與大陸西南地方及菲律賓、馬來西亞的少數民族之習俗頗多類似。獵首的起源不詳,其目的或是具有成年禮的意義,或是為了在紛爭中證明己方的清白,大多數是為了祈求部落的豐收而執行,具有濃厚的宗教意義,並非一般所想像在大規模戰鬥中才有的戰爭行為。 取得首級之後,經過祭拜與供奉,該生命的力量即可轉化入自己部落的祖靈群,共同護衛族人。首級所具有的靈力與原住民族的信仰觀念有密切的關係。原住民族獵首行為顯現出來對生命力量的重視,也嚴格區分男女的分工與職責,甚至影響到男性衣著服飾、關係著男性的社會榮譽,同時也是英雄傳說、歌謠的主要材料。唯近數百年來,臺灣原住民屢次遭到外來族群的入侵,在尚無槍炮的時代,使用刀箭的獵首行為,是原住民抵禦外族的必要手段。

此區展品

祭杯
1
占卜箱
2
青銅刀
3
排灣族占卜壺
4
青銅刀
5
占卜箱
6
青銅刀柄
7
青銅刀柄
8
青銅刀柄
9
青銅刀
10
葫蘆
11
祭瓶
12
祭瓶
13
刺球桿
14
祭刀
15
神珠盒
16
神珠
17
占卜箱
18
占卜箱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