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rmanent exhibition

常設展 -1F People and Natural Environment

臺灣原住民族介紹

位於1F People and Natural Environment之區域4

  臺灣原住民族是指居住在臺灣山區的泰雅族、太魯閣族、賽德克族、賽夏族、布農族、邵族、鄒族、卡那卡那富族、拉阿魯哇族、魯凱族、排灣族以及東海岸平原的阿美族、卑南族、達悟族、噶瑪蘭族、撒奇萊雅族等,在遺傳學和語言學的分類上屬於南島語的民族。   根據語言學及人類學的研究證據,在臺灣的南島語民族還有巴賽族、凱達格蘭族、龜崙族、道卡斯族、巴宰族、拍瀑拉族、巴布薩族、洪雅族、西拉雅族、馬卡道族等族群,他們是原居於臺灣北部和西部平原地區,從日治時期就統稱為平埔族。

  早在十七世紀漢人移居臺灣之前,臺灣原住民族的祖先就已在臺灣居住長達4000年以上。臺灣原住民族的傳統生產方式是以游耕、狩獵、漁撈為主,此外如物質文化、祖靈信仰習俗、神話傳說及語言等與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馬達加斯加和大洋洲等民族,有許多共通的文化特色。 1980年代以來在臺灣民主化的過程中,隨著民族主權意識的覺醒,「原住民」一詞逐漸地取代了歷史上使用的歧視性稱呼,成為臺灣社會中普遍的用語。1994年李登輝前總統以國家元首之身份在原住民文化會議中,首次正式使用「原住民」為稱呼,同年底「原住民」一詞正式被寫入憲法。1997年的「原住民族教育法」是第一部以「原住民族」為名稱的法律。2000年「基本國策」中正式承認原住民族的集體權,2005年通過《原住民族基本法》確認了民族自治權。

  現代臺灣社會中原住民人口約有55萬人,住在山區的原住民族仍各自維持著部落社會結構以及人際關係,但是隨著社會經濟型態的改變,有近一半的人口已移住到都市裡求學或工作,部落人口流失以及都市原住民的社會現象日益受到重視。2005年原住民電視台正式成立後,原住民文化透過媒體更加速地在社會上傳播,這是亞太地區繼紐西蘭之後第二個原住民專屬電視台。同時,文化觀光的潮流也為原住民族的傳統文化同時帶來了復興與創新的雙面影響,例如,傳統祭典的展演與物質文化的商品化等。

此區展品

雕刻
1
雕刻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