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刻

  • 族群:Paiwan
  • 類別:建築
  • 尺寸:高202×寬50×厚3
  • 館藏編號:M070500

分享:

關鍵字:排灣族、木雕工藝、木雕人像

基本描述:

本件順益台灣原住民博物館藏「排灣族雕刻」(館藏編號M070500),推測可能曾作為家屋中的立柱或是用來販售的家屋擺設工藝品。入藏紀錄並未記載來源地或社名。
本件為整木雕刻成,長205.5cm、寬49cm、厚5cm。製作時,在一長條型邊框內,先以淺浮雕技法刻出男性全身人像的輪廓,再以線雕技法刻畫五官和紋樣等細節。人像呈立姿,呈盛裝貌。人面眉鼻相連,額頭上有三個三角形紋樣,雙眼以貝片鑲嵌表示。雙手向內平舉齊肩,雙臂佈滿菱形紋樣。腰部有腰帶紋樣,其上線雕有梳形紋,正中央的圈形紋內鑲嵌有貝片裝飾。雙足直立且佈滿連續鋸齒紋,雙腳腳裸處各有一圈形紋。人像頭上戴有帽飾,帽上有牙狀飾物,可能為儀式盛裝時穿戴的山豬牙帽飾。

詮釋說明:
在傳統排灣族的階層化社會中,家屋立柱多為單面雕立柱,柱上的雕刻主題呈現樣式化形式風格,而人形、人頭和百步蛇雕刻裝飾紋是頭目和貴族階級才能擁有的特殊雕刻紋飾,這項權利不僅反映在家屋門楣和立柱的裝飾上,日常生活中的連杯、湯匙和禮刀刀柄等物件也是如此。
不過隨著日治時期部落社會政治經濟結構的轉變,這項傳統界線逐漸被打破,雕刻著祖先像的立柱和擁有特殊雕紋的物件逐漸成為外界爭相收藏的目標。此外,伴隨著1920年代的工藝產業政策,日本官方開始設立工藝所培育木雕工藝師,生產符合市場需求的木雕品,家屋木雕柱的風格也逐漸從平面或浮雕式和樣式化的風格轉向立體圓雕式和寫實的風格。戰後初期,原住民木雕工藝曾不受官方重視,不過因應市場需求,1950年代後期又興起了新一波的原住民古物藝品收購風潮,平面式、浮雕式或立體的木雕人像也開始大量出現在木雕市場中。
根據陳奇祿的分類研究,這類頭戴山豬牙帽飾的人像木雕柱屬於來義式的風格,在戰後初期來義村和古樓村的頭目家或舊社仍可見到,且多刻在石板或石板壁上,不過當時族人已不再進行石板人像雕刻。雖然可確定這類人像風格之來源,不過綜覽臺灣民族學相關博物館所收藏的人像木雕柱,日治時期所採集者,木雕人像都是直接淺浮雕或浮雕於木板上,並沒有框格內構圖者。此外,根據館藏紀錄,本件為仿製品,且可能是武潭的人仿來義風格製作而成,據此推斷本件應該是戰後所製作。不過本件是否曾作為家屋中的立柱(如館藏編號M070000),或為純工藝品,則有待後續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