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刻
- 族群:Paiwan
- 類別:建築
- 尺寸:高153×寬44×厚3
- 館藏編號:M070400
分享:
關鍵字:排灣族、南排灣、壁板雕刻、木雕人像
基本描述:
本件順益台灣原住民博物館藏「排灣族雕刻」(館藏編號M070400),推測是早期作為家屋內裝飾用的壁板雕刻,也可能是工藝品。入藏記錄並未詳列來源地或社名。
本件長153cm,寬45cm,厚3.5cm,在長方形木板雕刻有一男性全身人像,人像呈立姿,右上向上舉起,左手微彎置於身側,面部眉鼻相連,以較寫意的方式描繪雙眼和嘴部。人像身著長袖短衣和腰裙,短衣上半部和腰裙呈黑色,短衣下半部和兩袖呈藍色。長衣小立領,開對襟,前襟應有的貼縫布塊以紅色的長方形色塊表示,布塊上的滾邊、刺繡和紐結等設計則以黑色菱形紋、藍色三角形紋和黃色圓點紋表示。腰間繫有腰帶,末端垂墜於前,其上有黃色圓圈裝飾。腰裙表面削刻成鋸齒狀,以呈現裙上的皺褶。人像頭上戴有帽飾,帽上有牙狀飾物,帽頂有三根菱形紋飾物,除了牙狀飾物中間以紅色點綴,其餘部份皆施以黃色,可能為儀式盛裝時穿戴的山豬牙羽毛帽飾。人像右手持紅色刀柄的佩刀,左手持刀鞘和一顆頂部朝下的人頭,人頭之五官以線雕刻畫。
詮釋說明:
本件無論在人物的刻畫還是用色,皆與另一件館藏M070300相似,推測兩件的來源地相同。雖然入藏紀錄中並沒有明確指出本件的原始用途,不過與文獻和圖錄比對,此類人像木雕板可能是早期作為家屋內裝飾用的壁板雕刻。
根據學者研究,壁板雕刻與家屋立柱最大的不同在於壁板雕刻的雕面較大和雕度較淺,紋樣所描繪的主題大多較寫實,且多以組合紋樣或群像的方式呈現。壁板雕刻的材質以木板為大宗,且多施有彩色,除此之外,也有刻畫於石壁上的壁板。
壁板雕刻的發展,可追溯到日治時期1920年代後期。伴隨著當時的工藝產業政策,日本官方開始設立工藝所培育木雕工藝師,生產符合市場需求的木雕品,排灣族木雕的風格也逐漸從平面或浮雕式和樣式化的風格轉向立體圓雕式和寫實的風格。在此脈絡下,較早與漢文化接觸的南排灣地區也發展出寫實敘述畫雕刻,這種手法通常表現於家屋內的壁板上,其特色為將重要的歷史或部落重要人士與現象雕刻紀錄於家屋壁板,因此有別於傳統家屋立柱上的裸身人像,壁板雕刻的人像都有穿上服飾,且常見有警察隊伍、巫師和壁板雕刻師等主題。壁板上所雕刻的主題不僅反映該地區受到外來文化涵化的情形,警察主題的雕刻也是頭目家族誇耀身份的新標誌,顯示部落與外來政權之間所發展出的新的權力關係。根據戰後初期的田野資料,這類雕刻於木板上的壁板雕刻,仍見於春日鄉歸崇村一帶。
本件雕刻人像的衣著風格與配件,形似中、北排灣來義、春日一帶之風格,可能是源自於中、北排灣部落的家屋壁板雕刻,不過由於來源地和採集脈絡仍不明,因此本件是否曾作為家屋內裝飾用的壁板雕刻,抑或是工藝品,有待後續研究佐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