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飾

  • 族群:Paiwan
  • 類別:裝飾品
  • 尺寸:長45.5×寬1.8×高0.3
  • 館藏編號:M067000

分享:

基本描述:
本件順益台灣原住民博物館藏「排灣族項飾」(館藏編號M067000),於1992年購藏自黃金德先生,為排灣族人所穿戴之項飾,族語稱為veceqel。
本件係以白色編繩1根串接3串之仿古琉璃珠並排組成之複串頸鍊形制之項飾。此3條珠串中,上、下兩串為橙色單色管珠,中央為黃色單色管珠,另以13片切割成長方體之白色貝板及8片同樣大小之深棕色木塊穿插於珠串之間。項飾頭、尾兩端編繩作為綁帶。

詮釋說明:
據研究指出,古琉璃珠內含鉛的成分高,為外來而非臺灣所產,其來源有多種說法。其一為排灣族遷臺之前即持有,隨著族群的遷徙一起攜帶來臺。其二認為可能是由南洋(東南亞)一帶遷移而來,南洋諸族群並無製造琉璃中的技法,因此古珠可能為南洋與歐洲交易而取得。其三認為可能來自荷蘭。由於現今已極難取得真正的古琉璃珠,因此近代製作的珠子有玻璃燒製或使用陶土所製,甚有有貼近塑膠之材質者,但習慣上仍稱其為「琉璃珠」。琉璃珠早期除了排灣族以外,亦見於魯凱和卑南族。在排灣族傳統社會中,是最具代表的物質文化之一,另根據陳奇祿研究考據,認為應是其祖先移入臺灣時,帶入的愛好品,並且被當作是傳家之寶和婚聘重禮,因此不流入其他族群,流通的區域亦僅限通婚區域,胡家瑜亦綜合臺日文獻分析,指出臺灣原住民社會中的琉璃珠是有多元來源的交換商品。多彩琉璃珠因其色彩和紋樣的差異,亦有其不同意涵、名稱及伴隨的神話故事。至於本件橙珠雖無圖紋,但有流傳之神話,亦屬古珠。細小型的琉璃珠多以串縫方式縫於服飾上,中型琉璃珠如本件者,常作為飾品配戴。
此種項飾男、女皆能穿戴,穿戴方式係將綁繩繫於頸部後方,由於長度通常較短,因此穿戴時會緊貼於脖子附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