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族群:Atayal
  • 類別:日常用具
  • 尺寸:長43×寬45×高48
  • 館藏編號:M039901

分享:

關鍵字:泰雅族、飲食文化、食物加工、木臼

基本描述:
本件順益台灣原住民博物館藏「泰雅族臼」(館藏編號M039901),為泰雅族人日常生活中用來盛裝穀類或蒸熟糯米、以便後續搗製加工的容器,需搭配杵一同使用,族語稱為luhung,不同地域略有差異。入藏記錄並未詳列來源地或社名。
本件是以整塊木頭刳刻成,寬46cm、高144cm。全件可分為臼槽和臼座兩部份,呈沙漏形。木臼作頂面開口,於內部以刳削工法挖出圓形淺槽。底座與臼槽交界處束腰內削,底部為圓形實心平底。木臼器表呈深褐色,臼槽的口緣以及臼座的最下緣各有一圈呈木原色的部分,且寬度相當,可能是製作者或使用者刻意為之,而非磨損痕跡。


詮釋說明:
臺灣各原住民族群皆會使用杵和臼來加工處理食物,是早期最普遍的食品加工用具之一。泰雅族的臼是以粗大的樹幹刳刻成。製作木臼為男性的工作,舂搗穀物則由婦女負責。
根據學者的研究以及縱覽民族學博物館內的藏品,依據腰部收束的角度,泰雅族木臼可粗略分為兩種形制,一是腰部略微向內收束的形制,類似的形制也見於布農族、阿美族和排灣族,本件亦屬於此類;另一種是呈闊口、大底、細腰的形制,此類形制可說是泰雅族特有的木臼形制(參考臺大人博館藏編號1189),極具族群辨識性。至於臼槽的深淺,不論何種形制,相較於其他族群,泰雅族木臼的臼槽通常較淺。
臼是用來盛裝穀類或蒸熟糯米的容器,以便後續將食物進行搗製加工,是早期不可或缺的日用器具。臼必須搭配木杵一同使用,一般多由婦女兩三人一同作業,以雙手持木杵,用上下捶搗的方式輪流舂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