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關鍵字:鄒族、達邦村、飲食文化、濾酒、籐編
基本描述:
本件順益台灣原住民博物館藏「鄒族濾酒器」(館藏編號M127700),為鄒族製酒時用以濾除酒糟及較大米粒的用具。收自於嘉義縣阿里山鄉達邦村,製作者為毛啟忠和安孝文。
本件以籐編製成,長32cm,寬39.1cm,半徑12.3cm。全件呈長筒狀,寬圓口、窄方底。製作時,從底部採壓三挑三斜紋編法起編,製作至一定的尺寸後進行立腰,而後繼續採用壓三挑三的斜紋編法進行編製。寬度由下至上漸寬,口緣處以剩餘的籐蔑倒插修整。
詮釋說明:
鄒族釀酒的原料有小米、糯米和蕃薯三種,以小米為主。釀酒方式依據原料和製作方式可分為兩種。濁酒的釀製法,是先用大鍋煮水,將搗碎的小米摻入鍋中攪拌,然後將之倒入竹篦中冷卻,冷卻後成餅狀,再將餅咬碎咀嚼後置入酒瓶中,並用鹿皮或芭蕉葉覆蓋,放置陰涼處,過三日即成酒,不過急時放置一日也可飲用。燒酒的釀製法,是將蕃薯煮熟後放進桶中並搗碎之,並摻入苡芢麴攪拌,再用芭蕉葉覆蓋,經過數日發酵後,放在鍋上蒸餾後即成酒。
濾酒器是在酒釀製好後,要飲用前,用以濾除酒糟及較大米粒的工具。不過有時族人會直接用小瓢取酒桶內上層的酒汁;或是在桶壁開一小孔,並通細竹管,使酒經由竹管流入酒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