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族群:Unknown
  • 類別:日常用具
  • 尺寸:長39×寬40.5×高49 CM
  • 館藏編號:M041600
  • 館藏位置:2F Livelihoods Utensils and Dwellings12

分享:

關鍵字:原住民族、飲食文化、食物加工、木臼

基本描述:
本件順益台灣原住民博物館藏「不明族臼」(館藏編號M041600),為原住民的日常生活中使用的食品加工用具,需搭配杵一同使用。入藏紀錄並未記載族別、來源地或社名。
本件是以整塊木頭刳刻成,高49cm。全件可分為臼槽和臼座兩部份,呈沙漏形。木臼作頂面開口,於內部以刳削工法先挖出一直徑較大的淺槽,再於淺槽中央下挖一直徑較小的深槽,臼槽深度約略至臼的腰部。底座與臼槽交界處束腰內削,底部也刳削出一圓形淺槽,不過槽的直徑與深度皆較上方臼槽小。木臼外觀呈現深褐色,由口緣處向腰部延伸有幾道線形裂痕,可能為使用所留下的痕跡,底座下緣的木材也有磨損的痕跡。

詮釋說明:
台灣原住民各族皆有使用杵和臼的傳統,是早期最普遍的食品加工用具之一。根據陳奇祿的分類研究 ,臺灣原住民的舂臼多為木製,可分為筒形和船形兩種形制,以筒型較為常見。
各族群以使用筒型臼為主。即使屬同一族群,臼的形制依據木臼腰部的有無,和臼身與臼座的比例等,仍有地域性的差異。在腰部的比例上,泰雅族、賽夏族和邵族呈細腰,布農族、阿美族和雅美族(達悟族)略為向內收束,鄒族則呈直筒狀;在口部的深淺上,泰雅族、賽夏族和雅美族較淺。
從整體構造和外觀上來看,泰雅族、鄒族、邵族和雅美族的臼較具有鮮明的特色,如泰雅族其中一式的臼呈闊口、大底、細腰,鄒族的臼呈無腰直筒狀,邵族其中一式的臼帶有提把,雅美族的臼則偏好在腰部刻有一圈帶狀突起。而有些排灣族頭目階級所使用的臼,偏好在木器上施刻紋樣,也極具族群辨識性。
縱覽臺灣民族學相關博物館中所典藏的臼,再與本件的形制相互對照,本件與排灣族(臺博館藏編號AT002087)、卑南族(臺大人博館藏編號3921-2)或平埔族群(臺博館藏編號AT002870)的木臼形制較為相似,可作為後續進一步探究所屬族群的方向。